巴拉望孔雀雉是菲律宾特有鸟类,生活在巴拉望岛潮湿森林中,以昆虫、小动物、果实等为食。严格遵守一夫一妻制,共同抚养幼鸟。因栖息地丧失、种群规模小、狩猎和捕获等原因被列为易危物种,具有重要文化意义。
01-形态体征
巴拉望孔雀雉是灰孔雀雉属中最似孔雀的雉(成年雄孔雀在外形上最像孔雀)。雄鸟有直立的冠,眼睛上有白纹,身体呈金属绿及黑色。尾羽有蓝绿色的大眼斑点,示爱时可以展开成扇状。雄性孔雀雉体长可达50厘米,比雌性孔雀雉颜色更鲜艳、更有吸引力。雌鸟较雄鸟细小。雌鸟呈深褐色,冠较短,喉咙、颊及眼眶呈白色。尾巴比例与雄性相似,但在视觉上不那么引人注目。
雏鸟是鲜艳的姜黄色和肉桂色,有明显的黄色斑纹。刚出生的雌雄幼崽在第一年都很像它们的母亲。第二年的亚成年雄孔雀更像它们的父亲,但其披羽和翼上覆羽上有类似于其他孔雀雉类轮廓羽毛上的眼斑的阴影。
与其他孔雀雉一样,巴拉望雄性孔雀雉和一些雌性在跖骨上有多个骨刺。它们用于抵御捕食者、在落叶中觅食以及与其他雄性竞争。雄性孔雀雉会挖掘出轻微的凹陷,以确定身体的方向。孔雀雉通过尾羽的摩擦发出振动,这种交流信号既是声音信号,也是地震通信的一种形式。
02-分布及栖息地
巴拉望孔雀雉是菲律宾特有的鸟类,生活在菲律宾群岛南部巴拉望岛潮湿的森林中。它们仅限于海拔通常低于1000米(3300英尺)的低地和山麓。
03-生活习性
孔雀雉是高度无倒食性的动物,以等足类动物、蠼螋、昆虫幼虫、软体动物、蜈蚣和白蚁以及小青蛙、核果、种子和浆果为食。
孔雀雉严格遵守一夫一妻制,每年重新筑巢一次。雌鸟通常最多产下两枚蛋。父母双方共同抚养幼鸟长达两年。雄鸟在繁殖周期中充当巢穴的哨兵,并且非常好斗。
孔雀雉的叫声是短促的高声尖叫,每次长约0.5-1秒,每5秒重复一次。
04-种群数量
由于栖息地持续丧失、种群规模较小、活动范围有限以及出于贸易目的而进行的狩猎和捕获,巴拉望孔雀雉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易危物种,被列入CITES附录I。
孔雀雉对巴拉望岛人民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甚至体现在巴拉望公主港的官方印章中。巴拉望孔雀雉被视为旗舰物种,不仅是该物种的保护工作的象征,也是所有其他濒临灭绝的动物群的受保护努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