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位于南海东侧,是东南亚第二个“群岛之国”,全国由7100多个大小岛屿组成,地理上与我国隔海相望,毗邻而居。它最北的岛屿距中国台湾省只有100多公里,而西南部的巴拉望岛,同中国的南沙群岛相距就更近了。因此,“邻里”关系早已建立。中国古籍中所说的麻逸、流新和吕宋等,都是指菲律宾。遍观世界各国的正式国名,一般都来自本国。亚洲各国的国名尤其如此。例外的可谓凤毛麟角,而菲律宾就是其中一个。
“菲律宾”来源
菲律宾现在的国名并非自古有之,但说起来也由来已久,最早出现于公元1542年——我国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是由来自新西班牙(今墨西哥受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的名称)的一位探险家洛佩斯·德·比亚洛韦斯(López deVillalobes)的取名。
他为了对当时尚为西班牙王储的腓力二世——按西班牙语应译为费利佩二世(Felipell,1527年~1598年)表示尊崇,特以他的名字为名,把这里称为“费利佩群岛”(西班牙语las Felipinas)。23年后的1565年,群岛正式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就继续使用这个名字。以后政治归属虽有变动,甚至直至独立,名称却始终相沿不改。菲律宾因此成为亚洲唯一以外国人名为国名的国家。
麦哲伦时期
历史记录显示,欧洲人来到这里的年份其实还要早些。号称环航世界第一人的麦哲伦放弃葡萄牙国籍而为西班牙效劳,在1521年就已捷足先登,到达了这里。时值3月17日,正好是天主教的圣拉萨罗斯节,遂将此地命名为“圣拉萨罗斯群岛”。后来又出现好几个名字,如东方群岛、西方群岛、麦哲伦群岛、累加斯皮群岛以及马尼拉群岛等等,但都用之未久,行之未广,一个个地很快成为历史的陈迹,独有菲律宾一名延续不替。原因无它,政治因素第一——根据殖民地宗主国君主命名的地名,向来比较牢固、悠久,这个名字当然也不例外。
其它名称
在中国旧籍中,对这个国家的国名有几种有趣的音译:飞腊边、飞腊滨、飞里庇、飞猎边、斐律平、斐力批、菲律等,还曾称之为小吕宋(与把西班牙称为大吕宋相对而言)。民国时又有腓力宾和斐律滨以及其他异译,近数十年方统一译称菲律宾,略称为“菲”,其他异译,一概不用。
菲律宾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绮丽,又拥有不少特产。因此,多年来获得一个又一个动听的别称和雅号,如“东方之宝”、“东方海洋中的成群宝石”、“太平洋中的宝藏岛”、“火山之国”、“翡翠群岛”、“希望之岛”、“晨光之岛”、“东方明珠”、“太平洋上的果盘”、“花园之岛”、“椰子之国”(是世界最大的椰子生产国)和“亚洲香蕉园”等等。
菲律宾历经西方殖民统治的苦难。1565年被西班牙人占领,沦为殖民地长达330多年。1897年,菲律宾一度举义旗,谋独立,但被西班牙殖民者残酷扼杀。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战争中失败,以半割让、半出售的方式,把对菲律宾的统治权拱手交给美国。1935年菲律宾成立自治政府,为拟议中的1946年正式独立作准备,其间虽因第二次世界大战遭受法西斯日本数年的军事占领(1942年~1945年),毕竟于1946年7月4日如期获得独立,结束将近400年的外国殖民统治,建立起自己的共和国。
菲律宾的国名虽属“舶来”,且其历史来源带有强烈殖民色彩,但菲律宾一直为独立自主奋战着。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拥有自己的国语——菲律宾语,也就是标准化的他加禄语,正式的国名也以这种语言为准,词形和读音都“国语化”为Pilipinas,只是英语惯用名Philippine在国际上更为通用。其它有西班牙殖民历史的国家,部分因其殖民影响过深已丧失母语而完全使用西班牙语。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